[浙江教育报] 助“小西藏”变富裕乡——中国计量大学精准扶贫侧记

来源: 本站编辑部 添加日期:2017-02-27 08:48:37 阅读次数:

      本报通讯员   余 聪   前几天,中国计量大学教师陈海顺收到一封来自金华周坞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感谢信,信中写道:“近年来,在党的‘三农’政策扶持下,尤其是在贵校的大力资助下,我村的各项工作和基本建设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周坞村是素有“小西藏”之称的金华婺城区箬阳乡的一个边缘山村,全村176户,共486人,由于受地域环境影响,经济条件与基本建设相对落后。2012年,陈海顺作为中国计量大学结对箬阳下派干部来到这里,开始了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生涯。该校自2008年结对箬阳乡以来,先后派出4名教职员工以农村科技指导员、第一书记等身份,为当地脱贫发展出谋划策。
  箬阳乡平均海拔在600~1100米,全乡以林地为主,森林覆盖率90%以上,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基础。这里山坡地多、地质肥沃,高山茶叶资源相当丰富,高山蔬菜、水果、牛肉品质上佳。但因品牌影响、产品销路等原因,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小,农业和养殖业仍处于自采、自养、自给的单兵作战阶段,集体性的资源经济收入少,未形成规模效应。
  如何克服这些难题,让乡里富裕起来,成了村民们的“心病”。中国计量大学给当地送去了“药方”,那就是充分发挥特色,挖掘优势资源,结合乡村旅游设计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人气、扩大影响,打响品牌、增加收入。
  该校每年安排校领导、专家教授等共100余人次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对全乡现有的旅游资源通过调研数据的汇总、对比、剖析,提出要以发展养老休闲项目带动整体发展。
  陈海顺组织村委干部,根据专家组提供的专业意见着手撰写整体旅游发展规划。2013年,《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发展模式探讨——箬阳乡休闲旅游养老项目规划》出炉,2014年整体推进实施,让箬阳迎来了脱贫致富、品牌升级的崭新机遇。 
  为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和设计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5月,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组织师生40余人深入箬阳乡各村调研,助力“两美”箬阳建设,对村道、景致、建筑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师生们还对高山茶叶品牌包装、营销进行了重新设计,方案被若阳红茶叶品牌采用。
  “谋事以实,首先要努力改变村里的基础设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变化。”陈海顺说。自结对以来,该校共投入各类资金300余万元,帮助村委共同实施了罗坪村主干道通村屋基便道工程、岩溪沿村路灯建设工程、茶园村礼堂翻修工程、周坞村综合楼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了结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老百姓真正得实惠。
  该校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在箬阳乡设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暑期支教、文化下乡等活动。设立“教师帮困助学金”,资助低收入农户小孩上学。举办乡村干部培训班,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开展农产品销售、农药农机使用、作物栽培等产业培训。同时,重点扶持当地高山反季节蔬菜、茶叶种植及菜黄牛养殖等农业项目,帮助村民解决销路问题,开展农校对接,在学校超市设立农产品专柜,面向学校师生销售。该校工会和后勤服务中心积极帮助联系销售高山茶叶和菜黄牛肉,实现销售额达100余万元,受益农户500余户。
  眼下,箬阳乡琴坛村建成了“华东客家第一村”民宿,现有床位200个,可接待300人同时就餐,开发出土蜂蜜、猕猴桃酒等特色产品。2015年8月,琴坛村举办了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节。凭借“天然氧吧”的生态环境优势,“华东客家第一村”声名远播,吸引全国游客慕名前往,截至2016年10月,已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
  2016年5月,美丽的箬阳吸引了哈尔滨师范大学近50名师生来现场写生。带队教师刘钻说:“2014年曾来此写生过,现在再一次来到这里,变化更大,村子更美了!”

http://www.zjjyzx.com/a/press/qk/zjjyb/2017/0119/65146.html#page=1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