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浙江标准”让“浙江制造”拥有高品质

来源: 本站编辑部 添加日期:2017-11-22 11:35:17 阅读次数:

 

媒_副本.jpg

【创新活力的浙江】


  十九大报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浙江是“制造大省”,在转型过程中,以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打造出全国首个区域型公共品牌——“浙江制造”,并以浙江标准来支撑“浙江制造”。“浙江制造”认证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性质量品牌,创新性地引入美国UL、法国BV、瑞士SGS等5家国际认证机构组建“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通过国际认证机构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实现“一次认证、一张证书、两个标志”。

  在浙江标准的引领下,浙江制造正从“小商品、大市场”迈入“高端商品、品牌市场”新轨道。


  以高标准、高品质为目标

  设立“浙江标准”

  随着工业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人工焊接已不能满足一些领域的需求,同时,人体长期接触激光有损身体健康,机器人替代人工成为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年年初,杭州大江东一家生产激光加工机器人的企业牵头,与同行、高校、政府等多部门合作,开始制定加工机器人的浙江标准。

  “之前,市场上有些企业将工业机器人的手臂装上一个激光头,说是激光机器人。”参与激光机器人浙江标准制定的专家之一、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王斌锐教授说,这样的组装产品从基本动作上来说可以实现简单的加工,但精度、品质肯定不达标,“激光加工机器人市场产品‘鱼龙混杂’,导致终端用户与设备供应商之间容易产生纠纷,造成诸多行业乱象。”

  标准是制造业的制高点,掌握了标准的话语权,就占据了制造的制高点。人们对“德国制造”“美国制造”“瑞士制造”津津乐道,看重的就是产品背后的标准。

  王斌锐说,国家标准其实是一个行业的入门门槛,想要提高品质、赢得市场,必须有更高的标准,“‘浙江标准’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半年多时间里,企业间的内评会、专家间的商讨会、政府部门的指导会等,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多遍,可所有参与标准制定的人员都觉得很值得。

  王斌锐说,目前国内的激光加工机器人市场产品多依赖进口,并且产业领域标准总体相对薄弱。这次浙江标准的制定将目光瞄准激光加工机器人,为用户选择、购买提供参考,为国内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提供依据和指导,减少各方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矛盾和风险。同时,通过标准先行,也将引导一批企业致力于打造符合“浙江制造”要求的高标准、高品质精品,推动激光加工机器人行业向国产化、高端化发展。


  以“浙江标准”

  推动更多“浙江制造”品牌

  王斌锐介绍,一个标准的制定并不容易,特别是想奔着高质量、打品牌目标设立的标准,既要参考国内外的同产品标准,又要兼顾本土企业的实际情况。

  国内在2006年制定了一版激光加工机器人的国标,但王斌锐表示,国标是针对全国市场的,标准中的技术参数往往不会太高。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原有标准已有部分不再适应市场。浙江标准的制定则是面向“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标准中的关键技术指标要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要跟浙江省市场优势相匹配。

  为此,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本来主要针对6轴激光加工机器人,但实际市场上运用在激光领域的并不只有6轴串联结构的机器人,还有很多是5轴机器人,或者更复杂的7轴机器人。标准制定组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在定义机械结构中,就直接指明是5轴以上机器人,并且在产品分类中加以区别。

  同时,制定标准中,机器人具备很多项指标,但本次制定的标准中只量化了重要几项,很多其他指标比如轨迹重复性、轨迹速度重复性等并没有给出具体数据。因为在具体运用中,每个指标的要求不一致,每个客户的需求也不一致,没法细化。所以仅仅给出了试验方法,客户在实际运用中有需求时,可通过具体的试验方法进行验证。


  用最贴合市场需求

  和竞争力的数值说话

  “找到保证质量所需的关键技术参数并确定其取值是最难的,同行业不同企业生产能力等有差异。太高了,没有企业能达到等于白制定;太低了,家家都能达到又失去制定标准的意义。”王斌锐说,在激光加工机器人的浙江标准制定中,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标杆,不设立要让多少企业符合标准的平均值,而是以最贴合市场需求、竞争力的数值说话。

  同时,浙江激光加工机器人标准的制定,能推动设备研发更新、优化,技术不断创新、改进,完善和提高产品,充分推动产业化的进步,实现浙江在汽车、航天、工业应用等领域激光加工机器人产品的升级。


  ●浙江在行动

  9大领域53个产品被纳入

  首批“浙江制造”计划

  2014年,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经验,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浙江制造”标准体系,正式启动认证“浙江制造”,将“浙江制造”打造成为具有严格认证标准、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品牌标识。

  2016年4月,为将“浙江制造”打造成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和“中国制造”的标杆,持续有效推动“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浙江制订了首批“浙江制造”重点培育产品目录及首批“浙江制造”产品标准编制计划,重点聚焦在节能环保、交通设备、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装备及零部件、特色装备及零部件、新材料、消费品及时尚产品、传统文化产品、医药化工等9大领域,涉及53个产品。其中既包括机器人与数字化装备、光电摄像模组等智能制造装备,又涵盖汽车滤清器、环保制冷器等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还将张小泉剪刀等我省传统文化产品包括其中。


  ●数说

  2016年7月,浙江省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促进会吸纳美国UL公司、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等5家国际认证机构加入,并更名为“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确立了“企业自主申明+第三方认证+政府监管+社会采信”的“浙江制造”认证模式。认证联盟已完成29家企业的现场审核,发放证书47张。其中,国际认同证书3张。

  2017年度,已研制完成100项“浙江制造”标准。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发布“浙江制造”产品标准265项,已有88家企业获得150张“品”字认证证书,其中国际合作认证证书22张。全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0%以上聚焦高端装备和消费品,并引入国际知名标准化机构实质性参与制定39项标准。


原文链接: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7-11/22/content_628474.ht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