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30日电(童笑雨)以质为先,因量而为。质量管理是世界性话题,加强质量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更是责无旁贷。10月28日,首届高校质量教育高峰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会上,行业内的一百多名专家针对高校质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献言献策。
建设“质量强国”是中国向世界发出最嘹亮的声音。随着国家一系列与质量相关政策的出台,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质量人才是质量提升乃至质量强国的根本,做好质量教育,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质量人才也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
但由于各高校质量专业开办早晚不一和学校背景、特色与实力各不相同等问题,阻碍了质量教育效果的整体提升。基于此,中国计量大学联合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联盟等单位共同举办了本次活动。
在该校校长宋明顺看来,当今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消费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哪怕只有1%的产品不安全,对消费者来说就是100%的不安全。”宋明顺说,中国计量大学作为国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惟一的本科高校,更要注重质量教育,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宋明顺的这一想法,与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韩剑不谋而合。韩剑说,质量人才,必须要做到复合与跨界。“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开拓眼界,取长补短,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何桢补充说,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多与企业联系,交流育人经验与方法。
“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在工作中学习,有些员工虽然学历比不上我们高校的学生,但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却高出许多。所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着眼于社会需求。”何桢说,要完成从建设制造大国到质量强国的目标,专家们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社会上认为要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教育的看法,何桢用“质量无国界,必须要与国际接轨”这一句话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我们不能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来看待任何一门学科的成长,科学本身是无国界的,中国科学家想走向世界,一定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此同时,中国质量也要为世界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全球质量治理中发挥着独有的作用。”
原文链接:
http://www.zj.chinanews.com/news/2017/1030/648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