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浙江教育报》发表我校党委书记徐江荣署名文章《坚决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全文如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中国计量大学作为行业特色大学,将坚决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任,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一、聚焦人才培养,坚定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造计量特色文化矩阵,构建计量文化特色育人体系。二是强化宣传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好用好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基地,持续打造“8090”博士、00后学生、“银辉耀党”讲师团等理论宣讲品牌,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普及。三是强化阵地建设,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专业优化与质量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程、教学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工程、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工程、系统化的教学质量日常监控体系提质增效工程,打造“一专一赛”“一院一赛”人才培养模式。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开拓“短视频+”青年文化育人新平台,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聚焦科研攻关,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引领科技革命的先导力量,这一属性决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为创新浙江建设贡献教育力量,必须坚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协同攻关,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有组织科研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产出为牵引,培育高峰学科、高原学科、高地学科团队,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推动学科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开辟学科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特色领域“双一流”建设培育提供新动能。二是引育并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领域加大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育力度,实施“一人一策”引人制度,推动“政策红利”向“引才优势”转化。坚持“大人才观”,分层分类实施“258培养计划”“环宇计划”“翔宇计划”“特色师资培养计划”等人才培育计划,为教师提供经费、平台、团队组建等精准支持,赋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三是开放合作,高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助力市场监管事业发展,深度参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挥计量、质量标准、检测、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和智库力量,充分发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等平台枢纽作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助力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三、聚焦发展任务,全面深化学校治理体系综合改革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瞄准学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治理体系综合改革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一是推进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人才发展规划和“引育用留”制度体系建设,实施“明德学者”“嘉量学者”等人才计划;推进人才评价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职责和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机制。二是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改革。立足“老本行”优势特色,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体系;锚定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开展学科“计量+”特色品牌建设,加强“大仪器”“大质量”学科群建设发展。三是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和院系机构设置改革。构建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推动院系调整,促进学科专业布局更合理、人财物资源更集聚;推动科研平台重组建设,提高科研机构运行效率;推动大学科技园优化重组,更好发挥园区集成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功能作用。四是推进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改革。持续推进办学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不断优化校区功能定位和学院分布;落实基础实施提质改造工程“一校一策”实施方案,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2/14/content_61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