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是教育变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国计量大学立足“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办学特色,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推进学位论文评价数字化管理转型,通过发挥数字教育评价的导向和牵引作用,反哺研究生教育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研究生培养质效双升。
一、重构教学环境,实现多课程贯通,三空间交互融合
围绕“45分钟课堂”主战场,依托数字化平台从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推进硕博一体化课程改革,突破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局限,促进资源联结共享。
云端智能教室,重构教学环境。开展人工智能背景下云端智能教室建设,建成一批云端智能教室,实现了媒体内容呈现、即时师生互动、学习情境感知、自适应教学服务等功能。交叉学科教学,用足教学资源。围绕“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及专业培养各环节融入多学科交叉前沿新兴内容;鼓励行业技术专家与校内教师合作开展校企创新实践课程建设。扩宽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立足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领域的行业背景,架构网络课程体系,打破教学空间局限;建设课程案例库,引领课程内容创新;引入产业项目教学,紧跟社会产业需求。
二、变革论文管理,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提升论文管理的效率
善用“学位论文”主牵引,依托研究生教育数字化标准管理平台,推行“六评二检一验二改”学位论文数字化管理体系和实时预警机制,全程助力研究生教育高效发展。
建立“六评二检一验二改”,管理流程数字化。在研究生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六评二检一验二改”:“六评”指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答辩中实施末位淘汰评审;“二检”指学术不端检测和学位论文格式检查;“一验”指实物验收环节,即验收论文中所涉及的实验装置、软件程序和实验数据等;“二改”指对预答辩和盲审成绩低的论文要求集中修改。落实实时预警机制,质量反馈常态化。研究生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学位论文各环节纳入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研究生“学业数字画像”。如研究生未能如期完成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系统将自动向相关导师、学院预警提醒,并在校级“培养数字大屏”实时更新各个学科、学院的预警情况,实现全程追溯研究生的论文进度,提高管理效率。
三、围绕培养质量,构建信息科技育人环境,实现人才培养递阶
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主目标,运用数字技术开发导师育人信息共享平台,助力提升导师育人水平;同时绘制导师“培养质量画像”助力师生双选,实现优师优选、优师先选,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开发实训网络平台,助力提升导师育人水平。研究生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遵循“育人先育己,立德先立人”开发思路,为导师育人能力发展创建了自我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管理等多个专题实训网络平台,助力导师树立端正的育人态度、掌握深厚的育人知识、探索多元的育人方法,从而获得优秀的育人效果。绘制导师“培养质量画像”,优师优生强强联合。基于导师的培养能力,学校制定新任导师、骨干导师和资深导师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绘制和分析导师“培养质量画像”,缩小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信息鸿沟,提高师生双选的匹配精度,使研究生培养跃迁到“导师、博士后、研究生”三个层次紧密团结的科研团队培育,实现“1+1>2”双赢式人才培养递阶。
近年来,我校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连续两年保持90%以上,平均高于全省优良率10%,居省内高校前列,获得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研究生教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链接:http://m.app.china.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000025/117371594.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