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何悦报道 “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创业”,表示要继续简政放权,为创业提供便利,形成新创业浪潮,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在当前“双创”浪潮的推动下,大学生的创业热度日渐上升。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提供的数据来看,2014届25万余名毕业生中,5.02%的人投身创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计量大学去年底发布了《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提到“2015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和去年相比略有上升。自主创业项目包括科技类、文化创意类、电子商务类设计和服务类等。”
刘禹山是该校2013届人文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他走上创业之路,坎坎坷坷走到现在,他说,“我一直在迷茫和痛苦中徘徊前行,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校园兼职王,大四已攒够钱买车
大学时,刘禹山每天都忙得团团转。2010年,读大二的他就是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外联部部长。“我家在贵州毕节农村,下面还有三兄妹,我想凭自己的努力交学费,减轻家里的负担。”为此,在学习之余,刘禹山的兼职热度就“一发不可收拾”。
通过外联部,刘禹山逐步了解到校园兼职的门道,做得好的话,收入会比勤工助学高很多。“开始是去发传单,接着就做了送外卖、卖报纸、旅游代理、办电话卡、网站推广、路演等兼职,可以说,除了家教,我几乎都做过。”
最有成就感的经历是2010年夏天招暑期工。刘禹山回忆,那年暑假,他和两个哥们分头去工厂里找岗位,跑了杭州、上海、宁波、嘉兴等地,共为1000多个大学生介绍了暑期兼职。炎炎夏日,刘禹山骑个电瓶车,每天起早贪黑地奔忙,他在汗水的浸泡中尝到了回报的甜头。
渐渐地,刘禹山有了积蓄,不但自己解决了后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大四刚开学时,还拿出8万元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这个其貌不扬,成绩平平的学生,凭借努力从入学的不起眼让同学对他刮目相看。同学们都知道他很忙,堪称“校园兼职王”,大三大四时,还喊他“刘老板”“山总”。
走出校园,跌跌撞撞创建公司
2013年毕业季,刘禹山没有去找工作,“我喜欢自由和刺激,喜欢明天是未知的感觉。”5月时,刘禹山和两个朋友合伙销售智能家居,由于经验和资金不够,这份生意很快告吹。后经朋友介绍,他又涉足金箔生意,同样没啥起色;做房地产外呼,被套了3万多元,至今没要回来……毕业后的半年,是刘禹山最为迷茫和痛苦的半年,看到同龄人创业都赚了钱,自己却频频碰壁,一连串的失败差点摧毁了他创业的信心。
“当你不知道干什么时,还是从端盘子开始。”创业方向似乎有点模糊,刘禹山决定先找份工作,不能闲着。2014年上半年,他到一个淘宝代运营公司做产品推广,开始月薪就有8000元,没想到才做了两个月,公司接不到业务,上班梦又破碎了。
幸运的是,之前刘禹山曾涉足过活动策划类业务,因机缘巧合,他又做起了活动。从写策划开始,到设计、场控、营销……刘禹山一步步摸索,有了自己的套路。2014年8月,刘禹山在下沙注册了杭州楠川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虽然起步规模不大,但这已是他人生中迈出的一大步了。而且,国家对创业大学生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如减税、优先贷款等支持,刘禹山是这一红利的受益者。
在创业中探索,努力寻找爆发点
从起初的校园兼职,到合伙做事,再到自己独当一面,刘禹山这个“不安分”的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创业初期,刘禹山每天出去跑业务,回来还要写策划、想方案到深夜,开始还赚不到钱。他说,真是要崩溃了。但熬过最艰难的日子,沉下心做这行,至今也做了大大小小近千场活动,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150万,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谈及创业体会,刘禹山告诉记者,“首先要不断尝试,知道自己最适合什么。找准定位后,就要坚持做下去。创业,一定要坚韧、大胆、脸皮厚,有一颗豁出去的心。”
经历了之前的迷茫和徘徊,现在算是基本稳步前行了。但刘禹山仍有一些困惑,“最缺的还是人力和资金。并且,目前我还没找到一个爆发点,未达到质的飞跃。今后要在稳定现状的前提下拓展新板块,比如利用互联网改变运营方式。”
链接:http://epaper.zjgrrb.com/html/2016-04/01/content_254190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