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再获殊荣

来源: 校 团 委 添加日期:2003-11-25 00:00:00 阅读次数:
  11月24日,从广州传来喜讯,我校计量技术工程学院张文卓等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新型智能灌溉系统中植物叶片水分信息精密诊断传感器”荣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这是此项作品自今年6月荣获2003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以来再次获得殊荣。   今年6月获奖后,《植物水分精密动态检测技术》课外科技小组就开始积极为这次大赛做准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作品并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验。指导教师李东升教授和同学们克服各种困难,抱着科学的态度不懈钻研,力求使作品达到最佳效果。此外,分院领导也始终关心着研究的进展,并为同学们尽可能地提供帮助,鼓励他们安心做好研究工作。今年9月,该作品顺利入选了全国“挑战杯”一千多个参赛项目的前六百项。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来自全国高校的一千多项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取得了我校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历史性突破。 附:“新型智能灌溉系统中植物叶片水分信息精密诊断传感器” 项目简介    目前我国的智能灌溉系统所用的反馈控制环节的传感器有土壤湿度传感器、环境温度传感器,当检测到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喷、滴灌系统的电控阀开启,对植物进行灌溉。实际上,从控制论的角度看,植物是被控对象,所以说对植物而言现有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闭环控制。因此,控制精度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其结果是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灌溉水的浪费。另一方面,对植物而言,它所需要或能吸收水分的量是确定的,就是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存在最佳值。若能对植物按需供水则可克服现有灌溉方法的弊端,将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最佳程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植物列入控制系统中,利用植物本身的对水分的生理反应,即体现在其某些器官上的微增量(微小尺度)变化,并制成传感器,由此组成全新概念的智能灌溉系统。    基于上述思想,在学校团委组织和李东升教授的指导下,植物水分精密动态检测技术课外科技小组首先制作了植物叶片水分精密诊断传感器(如下图所示),同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受理号为:03150690.9),并撰写科研论文一篇,被国家一级刊物《林业科学》录用。         植物叶片水分精密诊断传感器使用简单,应用方便。使用前进行零位调整,就可以把传感器夹在所选择的叶片上,每隔一段时间要对传感器零位进行一次校准。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转换放大后,由单片机定时记录叶片厚度的变化数据,该数据可以作为有关植物学科的科研人员的分析资料,也可以形成智能灌溉系统的控制指令,打开或关闭供水管路的电磁阀门,从而实现精量灌溉的智能控制,即对植物按需供水。该作品被称为“植物水分听诊器”,在技术上代表当前国内外本领域研究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水平。智能灌溉系统是在我国目前的灌溉管网不变的前提下,由被控对象植物本身构成反馈控制环节,组成闭环控制系统,控制精度高,带来的优点是节水效果好。进一步产品化开发后,可以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和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因此,研究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植物器官微增量检测传感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右图为植物水分精密动态检测技术课外科技小组制作的新型智能灌溉演示系统)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