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加强师生交流,管理学院逐步推行“专业导师制度”和“学生思想导师制度”。
“专业导师制度”,旨在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院开设了学生智力课题,组织相应学科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同时还专门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予以支持。这一活动开展,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近三年来,学院各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层出不穷。早在01年,98质3的陈杭林等三位学生就浙江省工业效益这一项目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张勇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投入了大量的热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顺利地完成了对该课题的研究。02年,在学院的大力倡导下,00级学生分别对求职网络信息平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6个课题进行了研讨。期间,以宋明顺院长为首的导师队伍给予了精心指导,使同学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得到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03年则是科技活动的大年,学院共有来自各年级16个小组近50人申报了科研项目,对浙江省电力紧缺状况、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等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容涉及面广,学院17位指导教师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智力课题的指导工作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管理学院本学期开始试点实施了“学生思想导师制度”,聘请学校的中层干部和相关教师担任学生的思政导师。针对目前教师除了上课时间外和学生联系沟通较少这一突出问题,思想导师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个别谈话,参加集体班会等为学生办实事。离退休办公室的杨洵济老师更是不辞辛劳从学院路校区来到下沙校区对学生进行辅导,毕晓光、杜建雄、邵文钧等多位老师担任了将近70名学生的导师工作,真正做到了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经常深入到学生寝室,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有助于真正解决学生困难,同时也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给予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
学生导师制度的试行才刚刚起步,存在着很多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随着第一步的迈出,机制将不断完善,导师制度必将会以点铺面推动我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